「我的家園」計劃
「我的家園」計劃是上一年度的延伸,透過一個月一次的月會和電郵組作為平台聚合一班朋友,關心有關「家」、住屋文化、城市規劃、社區營造和自主生活的問題。
1)院校巡迴裝置展
面對大專同學的宣傳,曾在暑假前,做了幾間院校的巡迴展,以家為主題,透過介紹我的家園計劃,介紹八樓工作的性質.在聯絡各院校學生會的協助後,由於時間上配合,分別只去過中大/浸大/港大,雖然只去了三間,因為有在裝置展覽處放置我的家園和八樓的單張,相信也有助於令更多人認識我的家園以及八樓的活動.也有同學透過此次巡迴與我們保持溝通討論或直接參與了我們的活動.希望明年與院校學生會的合作可以更好,以助推動院校的宣傳。
1)工作坊
1.1 尋家...在這國際大都會 ── 一個有關家、住屋文化、都市發展、社區建設和自主生活的暑期工作坊
希望吸引大專同學參與由身份認同到住屋問題,再到更大的「家」的問題。工作坊有七節,時間由七月到九月,內容包括講座、錄像放映和討論及社區動力遊戲等形式;另外有一系列「課外活動」(主要為其他小組的落區活動)。參與者有七八人,為院校同學、社工和在職人士。
由於在宣傳單張上及海報上均列出了我們的活動內容,所以來參與的朋友都表現得積極,而本身亦對一些議很關注,所以工作坊的討論氣氛很好。對課外活動的興趣也很大,「土瓜灣十三街之旅」是由他們提出的。工作坊有要求參與者就自己關注的議題做一份功課,可以是文章、相或影片等等,有一位參與者的功課是為一位鯉魚門街坊自己建的屋畫了一個圖積,另外的功課有有關不同住屋樓宇的系列相片及有關土瓜灣十三街的研究文章,但最後因參與者開學及工作繁忙的關係而沒有完成。
第一節:「我的家園」見面 :《家.商場.街道──家在香港的感覺》何國良
第二節:「臨時性」房屋,你我他之家?:《寮屋新發展?》路德會
第三節:「市區重建,以人為本」
第四節:社區參予.自主生活──社區動力遊戲
第五至七節:獨立創作及互相支援期
課外活動:土瓜灣十三街之旅、鯉魚門寮屋之屋、灣仔聯發街公園之旅
1.2 自力造屋工作坊:
這是去年度「僭建工作坊」一個更為脈絡化的演變,是與人文影像工作坊同期於十月開始,原本鼓勵成為暑期工作坊的後續活動。事前探路團於七月至九月期間於鯉魚門找尋自力造屋的居民作導師,並商談大概的課程安排(參考節數內容)和學費支付的方式,學費的支付方式為居民作導師講解建屋及維修的方法,參與者以幫助居民維修家居(鐵絲網、修補牆壁、塗油),鋪大石路,最後一同商討維修大石壆(大石壆是保護街坊家園免受大海浪衝擊的屏障,現因風浪而穿了一個大洞,威脅街坊家園的房屋結構)的方案並付諸實行。
工作坊內容會包括了解寮屋的歷史、寮屋的法例、了解香港現時寮屋的情況、參考台灣的例子做法、參觀自力建造的屋,以及學習搭建房屋。參與者最初有二十多人,至中段有十多人。有院校同學、社工、主婦、教師、雜誌編輯、文員及藝術家。最初有一半參與者被「自力造屋」四個字所吸引,大家對寮屋的歷史文化都很有興趣,而在落手維修、搓水泥、鋪大石路時都表現得很積極,而在討論檢討(所謂傾野)的節數出席人數比較少(大概一半人)。期間與街坊關係一直也很良好,由他們不知我們是什麼人(大概都認為我們是社工) ,到後期知道我們的對寮屋諗法和想做d乜(參考全年工作計劃:文化縱遊計劃—一個寮屋另類發展的可能性的參與式研究計劃)。事前落區的探路團,敲門傾計及搜集資料加強整個工作坊過程,讓我們認識到到不少居民,並了解他們對住在鯉魚門的感受及為什麼選擇住在鯉魚門的理由。
而原本希望在十二月舉行的鯉魚門社區文化藝墟(展場分佈於區內被棄置的大屋,棄置的石礦場及有特色又願意出租作展覽場地的街坊家裡。)在街坊之內蘊釀不足而未能舉行,他們不傾向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向外講出去(認為冇乜好講),而始終這展覽是以他們為本的,在他們未準備好的時候,展覽的計劃唯有暫時延後,可望在日後與他們再討論。
工作坊最後的成品-修補大石壆-在完成的一兩星期後,以作修補的沙包、大石堆和水泥大部分被大浪沖散,經大家商討後唯有在夏天待天氣暖一點和潮退比較大的時候再接再厲。而在這工作坊後,一有五六個朋友對於寮屋發展、文化、規劃的討論及研究很有興趣,亦已開始了一個「探討寮屋區發展的另類可能性」的工作組(即全年計劃的文化遊縱合作社),現已開了三次會議,目前工作包括:
1. 搜集台灣一個違建區-寶藏巖(類似香港的寮屋)的資料,因為那兒正進行一些類近我們工作及想像的計劃,很值得參考;
2. 搜集鯉魚門的歷史資料、區域地圖及2030香港規劃的內容
3. 為鯉魚門的寮屋作記錄(以圖畫、圖積、相片、文字及紀錄片)
4. 落區作家訪
工作坊由十月開始為期兩個月,每星期一次聚會
第一節 放映,解釋工作坊的來龍去脈,讓各人講下自己為什麼有興趣來參加
第2節 放映,地點是在一位自建家園的相士李叔叔家中自闢的庭園
第3節 為黃生的屋鋪大石路、整鐵絲網及塗油
第4節 檢討
第五節 行區
第六節 為黃生的屋鋪大石路、整鐵絲網及塗油
第七八節 討論及整小石壆
第九節 搬水泥
第十節 搬沙
第十一節 整大石壆
人文影像工作坊的概念是希望找尋一些對影像創作有興趣,同時又對人文議題有關注的朋友,無論是否懂得使用dv機或攝影機,都歡迎他/她參加。我們希望在幾個月一起工作後,會留下一些對我的家園的理念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尋找如何以影像表達對「家」這議題的興趣,同時,希望本身已有這些關懷的朋友的出現,能為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打開更多想像。
因此,這次招收工作坊學員的方法比較特別。我們希望來者會先寫下二百字關於他/她對「家/社區營造/住屋文化」等相關議題的看法,又或者寄來他/她在這一方面可能有過的影像習作。這個方法似乎用對了,來參與的新朋友都相對主動積極,本身有些議題是很關注的。
我們工作坊的主線,也主要是在「人文影像」這個議題上。另外,工作坊也分做錄像與攝影兩部份。兩方會在約二月底至三月初會舉辦的一次多媒體書展中互相見面交流。
雖然分開進行,但模式會是近似,即首兩節會討論各人想拍的主題,然後每週的見面則是每人帶著自己劃的工作進度來見面和交流。這個工作進度,希望盡量是影像的習作,又或者是看到一篇文章/照片/或在某一部電影中選取五分鐘的片段,然後闡述一下這些見聞對參與者各自計劃的啟發,同時希望各參與者主動參與其他人的思考,給予意見。同時,導師也就著各人的進度,每次尋找一些相關的影像資料,一起觀摩一起討論。至於對機器不熟悉者,我們也請他/她每次早半小時到來,遲半小時走,或另約時間,以處理技術上的問題。
工作坊由十月開始,到今己完了比預期中多一節,參與者的進度有快有慢。錄像方面,雖然有八位中有三位都未能經常如期出席,兩位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平均每次有四至五人,但大部份人卻各自有以電話和電郵互相連繫。大部份參與者都已拍攝了一些素材帶,有人更已剪了兩個短片作為思考的過程,大家互相幫助去思考問題的氣氛也很好。當中討論過不少議題,尤其以「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關係」/「紀錄片的型式是否只有一種」/「什麼叫做睇得明的片」等問題,討論過很多次。
目前,工作坊學員的習作主題有「家在香港之感覺」「自力造屋工作坊」「一個自製美麗之家的露宿者與我的家」「鬼神之家」「鴨寮街與我」「不如搬番葵盛東」。目前都已處於剪接狀況中。
攝影組方面,由於大部分都是院校同學,所以考試期間停了一大部分時間,現在,導師正與學員商量在來年搞一個以家為主題的攝影展。
2)「區區有睇頭」遊縱系列
「區區有睇頭」遊縱系列為文化遊縱中的遊歷團的轉化。最初文化遊縱中的遊歷團只在鯉魚門區舉辦,由不同街坊籌劃路線,讓參與者了解社區的不同面貌,而正當籌劃之際,政府為搞起香港經濟,特首搞到連廿三條草案都要收回,話叫大家齊心搞經濟,特首之言由不由衷我們不可而知,但特區和中央有意靠搞旅遊來賺錢則是不爭的事實。 於是「文化旅遊」在香港忽然大行其道,講到區區有睇頭,香港樂悠悠之類,但,我們不禁想到,將我們的生活環境通通商品化,是一件好事嗎?所謂「文化」,又難道只包括一些死死的建築物,而不包括人民各種爭取生活空間的活動?於是,在聯絡各方的街坊和組織後,我們決定開始搞這個區區有睇頭遊縱系列,實行讓參與者深度了解每一個社區的設施和建築物之所以存在,並不是一些理所當然的事,當中有過很多官/民/商家之角力的結果,而當中最最弱勢的小市民又是如何爭取這些空間呢?其實,我你他她都是小市民,就讓我們與在不同地區和住屋類型的街坊齊齊互相觀摩,看看各種民間社會和自主生活的可能性!
區區有睇頭遊縱系列:
九月 將軍澳的公共空間規管與民間頑鬥法 - 由青年公社的朋友帶團,睇下將軍澳的公共空間怎樣被區議會、居屋公屋管理公司所規管。
九月 九龍仔公屋群:民間住屋頑鬥史 - 由深社協的朋友及九龍仔的街坊帶團,了解九龍仔的歷史,側面反映了香港的公共房屋的歷史(內容包括由石峽尾大火「引致」公共房屋的出現至到最新由居民主導爭取而建的新公屋以安置受清拆影響的居民),每一個社區的設施和建築物之所以存在,並不是一些理所當然的事。
十月 鯉魚門自力求存史 - 由自力做屋工作坊探路團帶隊行區,了解當區歷史,文化。
十月 將軍澳公共空間頑鬥史∼第二回合:夜間還擊團 - 再由青年公社的朋友帶團,睇下將軍澳的居民怎樣在眾多規管下,重奪公共空間的使用。
十一月 荃灣家園夢碎史 - 由一位熟悉九十年代荃灣居民房屋運動的朋友帶團,了解當區歷史,文化。
這樣由熟悉區內的人士講番本地社區小故事,使外人了解當區的事,也讓對帶隊的人整理組織自己對當區的認識,然而由於故事多,所以要作視覺和聽覺體驗的平衡,免得只是帶團的朋友不停講,失去行區的意思。除了荃灣家園夢碎史外,其他團都反應踴躍,每都有大約十多人,而經過幾次經驗,最好事前準備當區資料及地圖給參與者,及嘗試在團後作少少後續討論。未來將有茶果嶺寮屋史及有關屯門青少年文化的團。
3)社區錄像工作坊
3.1 鯉魚門:海濱小學社區小記者及文化影像工作坊
海濱小學社區小記者工作坊(與油塘救世軍青少年中心及海濱學校合辦)
海濱學校是一所「打正旗號」的「新移民學校」,根據我們在村內八卦一年多所知,村內適齡的新移民學童都不想讀海濱,認為它是「飛仔學校」,雖然學校乃村民多年前合力合資籌辦的,但現在的原村民與新村民都不喜歡讓子女就讀。學校內有許多超齡新移民學生,主要是住在鯉魚門和附近的公屋邨。
此計劃本來與前註校社工談妥的,但她於暑假期間離職,新社工接任也接手了她定下的工作計劃。與新社工談時,是問她有沒有一些住在鯉魚門又愛這地方的同學,可以由這些同學開始,可是在開始工作坊後,卻發現同學似乎對這地方沒什麼感覺,至於「社區小記者」則會是很難辦的。
再傾談時發現,原來之前的溝通有誤會,由於有談到新移民「問題」(其實我們都不覺得那些是「新移民問題」,而是整體香港的文化問題),社工誤會我們想鼓勵一些新移民學童講出他們對居住環境的感受,逐鼓勵了一些平時沒有被老師選中參加其他活動,很少出聲,在學校較少受老師和同學注目的新移民同學來參加。工作坊有六人,其中盧嘉和(以前工作坊認識的同學)是半助教形式,其他有兩個住鯉魚門,一個剛搬到附近公屋邨,一個住觀塘區。不過,雖然與我們原先預期的有差別,但同學既已來了,我們也不會因為「不是我們要的」就拒絕他們,讓他們承受這種挫敗感。況且,可能由於錄像容讓他們做一些比較內心的東西,所以他們顯出很大的興趣。
那麼,我們想,既然與我們預期有出入,也應該就著現在面對的參與者的情況而重新設想我們的計劃。
工作坊已舉行了七次,分別與他們玩了鏡頭、聲音、訪問等遊戲,他們顯得對拿機器有較大的興趣,功課通常會拍回來,但對討論拍了什麼比較沒興趣;他們顯得對拍感覺和拍同學、老師的興趣比較大,對拍區裡的人比較沒興趣。那麼現在,我們可能讓他們先從學校的感覺開始拍。在放聖誕假前我們與同學表達過一次我們也不知怎樣做會是他們最喜歡,但我們會盡力,希望他們不喜歡的時候就要講。我們也明白,在現行的學校教育底下,「不喜歡時要講」並不是受到鼓勵的行為,也令他們懼怕「秋後算賬」,所以我們也清楚要在日後的日子裡,真正做到這一點,要不停自我檢討和反省,而我們相信,相處的這個多月時間裡,也建立了某種度的信任,讓這件事情可以發生,工作坊會到二月再檢討是否搞下去,不過現在要等放假之後才繼續。
現時同學分成小組工作,希望有助他們進行拍攝及思考,亦有助去做工作坊的人員思考如何溝通。工作坊到三月會正式告一段落,到時會再討論是否再搞下去。
3.2 葵盛東中轉屋工作坊
在葵盛東村中有很多座剛落成數年的公屋樓宇,唯獨只有一座異常陳舊而又命名為十二座的公屋一枝獨秀地坐立於這個葵盛東村中。很多被政府定為不合資格「上樓」的居民,(他/她們可能因為自己的居所被政府清拆收回,或是遇上天災無家可歸),便被安排入住這個所謂的「中轉屋」,直至有待家庭中大多數的成員居港滿七年,才可以真正獲配公屋「上樓去」。不過要再多經歷一次的搬遷! 去那裏?應該是偏遠地區的公屋,繼續做開荒牛。
究竟居住於此的居民有什麼感受? 她們日常生活是怎樣她/他們以前及現在的家是怎麼樣?就是這個原因,我們一行數人又適逢認識了幾位在何家園及大磡村居住的村民,因自己的居所被政府清拆後獲配入住這個十二座,所以便展開了一連串的社區放映,認識了八位分別由九至十四歲的朋友仔,開始了她/他們學習錄像拍攝的過程。
在七月至十二月期間,半年內共舉行了十二次工作坊。參與人數亦由開初的八人下降至四人。由於沙士爆發的關係,八月中後期才有機會與事隔多月不見的朋友仔首次聚會,縱使期間大家以電話保持聯絡,但彼此關係變得生疏了。對如何操作錄像機似乎忘記了,對朋友仔及導師的印象亦糊塗了,大家的相熟程度不及從前數月,所以一切將近從新開始。因此整個八月便是學習機件操作及特定主題拍攝,希望藉此刺激朋友仔拍攝的興趣。同時知道四位朋友仔從前是居於大磡村的,所以曾建議一起重臨舊地細訴童年往事,可惜有朋友仔以不想遠離現時居住的地區而不願前往(當時不知該位朋友仔不肯離開的原因,後來事隔兩個月大家再熟落了,才知道她若乘搭巴士便會嘔吐)所以期望四人一同經歷所有拍攝過程的想法,似乎不太可行,唯有分兩小隊各自精彩,然後回來一同看片分享。所以一小隊的兩位較要好的朋友仔,按照她們的意願去了自己的學校拍攝,另一小隊將會到大磡村。
不過在九月份有兩位對錄像拍照興趣較濃的朋友仔升上初中,有感功課壓力沈重而放棄繼續參與,因此到大磡社區拍攝的行程亦取消。整個九、十月一方面是加緊維繫餘下的兩名朋友仔,另一方面是在社區裏尋回過往曾出現一次而再無參與的朋友仔歸隊。亦開始嘗試留下錄像機給朋友仔,讓她們有更多時間接觸機件及運用它來拍攝自己想拍攝的題材。加上每次聚會導師都會帶來自己的作品:一部份是介紹自己近況,以此作為示範如何透過錄像說出自己的心聲,這樣會覺得公平一點,硬要人家拍東西給你看,而自己又沒有提供。另一部份是介紹曰後她們學習剪片的地方的短片,希望她們日後不會因地方不熟而不敢前往學習剪片。兩位朋友仔亦先後分享了兩個作品:一個是介紹她喜愛的樂隊表演及自己織冷衫的生活趣事。
在十一月份終於找到了兩位過往曾參與的朋友仔回來。不過只上了兩次工作坊,她們便要遷離十二座搬往大埔的公屋裏。會否跟進便要視乎人手安排。十二月初便與餘下的兩位女朋友仔放下攝錄機談心,有感未曾將工作坊的目的徹底坦白地告之她們,亦覺大家彼此可互訴心底話的機會不算多,所以東拉西扯地談了兩個小時。由讀書壓力至將來想做什麼工作、現時雖年青但生活如何苦悶等,她們極期待發掘新刺激,並約定大家在聖誕及新年假期外出玩玩,或有新奇趣怪的事物緊記通知一同前往。現在工作坊仍然持續。
4)放映:
4.1 放映《狗在何家園踱步》
《狗在何家園踱步》其實並不是我的家園活動所生產的片,但其實我的家園的想法的重要來源之一是何家園清拆事件。同時,此片的特色是將思考放回去「幫手」的人身上,到底當時第一次參與這麼大型的支持街坊的行動的一位學生,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存在和與週遭的人的關係。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感動的片,同時,是一個能在有興趣去做一些房屋議題又有興趣認識當地人,而又未曾參與過類似事件或活動的朋友當中,能夠產生回響的一個片子。因此,在與導演阿狗商量之後,做了幾次放映。
第一次是在國際大都會之影系列,與另一片《何家園》及當時的新聞片一起播放,希望三個影片之間產生對話的空間。
第二次是在我的家園的另一活動自力造屋工作坊的第一次聚會上。自力造屋工作坊的廣告邀請的是對都市發展,現代消費生活有些想法的朋友,由於此片在很大程度上講述了我們走過的路,因此,想作為一個自我介紹,亦是一個對話和合作的開始。
第三次是受到嶺南大學社會科學學會的邀請,往社會科學節放映,亦因為是初相識及可能是一些對「家」的議題關心的朋友,那麼也是作為一種自我介紹,也不想社會科學這詞只收窄在一些事件上,而是在一個參與和關心的人如何自處和看待週圍的問題上。同學的反應不錯,也又一次擴大了我們在嶺大的資訊接收範圍。
三次的反應皆不俗,但我們也開始製作在這大半年的參與中,我們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片,既作為自己思考的過程,也作為與這大半年新相識的朋友的一種溝通與對話。這會在製作方面詳述。
4.2 鯉魚門社區放映會——《廖伯的地基》及《何家園開放日》
這是在自力造屋的第二次聚會暨社區放映會。這次是放映新剪的《何家園開放日》及《廖伯的石壆》。前者是將何家園被清拆前街坊搞開放日請全港各界人士去參觀他們喜愛的村子,後者是自力造屋工作坊的探路時期,去新認識的廖伯家學野和幫手(幫倒忙?)時的片段。放映的想法主要是希望將我們走過的另一段路,同時讓新認識的工作坊參與者及已認識一段日子的街坊很具體地看到一些關於我們這群人的過去及我們放映的態度和方法。
這次的放映雖然在片子上有點瑕疵,但在自我介紹方面應該算是成功──不是很完美,有心想做一些事情,但並未完全捉到路如何做等,也正是我們這個計劃的現況。當日鯉魚門的廢石礦場看更大石哥也有來看,後來在協力造大壆的活動期間,大石哥為了讓我們全部都能工作,很不介意地拿起了dv機幫這件事情做紀錄。
當日的放映地點是在另一位自建家園的相士李叔叔家中自闢的庭園,李叔叔也在放映後向參與者介紹他的房子是怎樣逐步建出來的。放映地點的選擇,其實也與我們的主題相關。
4.3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課堂放映——《鯉魚門最東的一間屋》
這是關於一位我們已認識年多的街坊的屋的小故事,當初認識他,是因為去年做工作坊認識了很喜愛鯉魚門的盧嘉和小朋友(他後來拍攝了作品《鯉魚門──看不到的風光》)。這個片,一方面是嘗試和盧嘉和的作品對話,另一方面,自力造屋工作坊的黃叔家居維修部份也很想找多些人幫手,所以剪了一個關於他建屋的小故事,希望找到有興趣繼續收到我們訊息,或最終願意走出來參與的朋友。當日收集到一定數量,約班中半數的同學,希望繼續收到我們資訊的同學.
4.4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課堂放映──《跟隨你們的腳步》和《點解我要o黎》
這是三月時應邀放映的,是前年的作品,分別於鯉魚門及葵盛東與當地的小朋友一起拍攝的短片。這次放映亦成功引起討論及收集了過半班同學的聯絡方法,讓他們以後繼續收到我們的訊息。同時這班中亦有同學會主動將我們的活動宣傳電郵廣傳給其他同學及朋友。
5)國際大都會之影系列
這是今年我的家園嘗試作為定期活動的放映會,放映的不限於自己的作品,也希望找些其他地方的作品一起看。放映也歡迎其他人參與,不過主要對象是我的家園的參與者,希望大家看片對話產生新的想法和概念。
七月:《我們家在康樂里》(導演:台灣 黃孫權),《古川町物語》(導演:台灣 陳丰)
八月:《何家園+狗在何家園踱步》(導演:梁俊威 謝錦昌), 《震起的希望:921災後重建》(導演:台灣 陳丰)
九月:國際大都會之影休假
十月:《古代的啟示—拉達克》
十一月:《打造世界之都—巴黎》(導演:台灣 劉嵩)
十二月:《永康公園的鄰居們》和《紅磚道與水泥路》(導演:台灣 吳乙峰、郭笑芸、陳亮丰)
6)查家宅講演系列—座談會系列
這亦是今年我的家園嘗試作為定期活動的座談會,座談會主要邀請與我們關心的議題有想法或正進行研究、推廣的朋友來作分享。與放映一樣,歡迎其他人參與,不過主要對象是我的家園的參與者,希望大家看片對話產生新的想法和概念,而座談會的主要目的是讓有相近議題關懷的朋友作經驗分享及認識,並找尋合作的空間。
七月:《家.商場.街道──家在香港的感覺》何國良
七月:《寮屋新發展?》路德會
八月:《921震起的希望》台灣921大地震救災聯盟
八月:《雲南旅遊樂與怒— 跟你一同挖盡旅遊的樂趣和陰私》楊錫聰
九月:《公屋糊塗帳》羅就
十月:《沒有不重要的瑣事》陳沛浩、蕭競聰、黃小燕 (民間博物館*成員)
十一月:《樓盤傳奇──新巿鎮發展的奇異之旅》楊錫聰
十二月:《一個衛生城市的誕生》葉蔭聰
7)製作
7.1 《鯉魚門最東的一間屋》(片長:22min)及《廖伯的地基》(片長:20min)──片子製作理念請參考以上放映部份的報告
7.2 鯉魚門短片系列製作計劃──這大半年認識了一些鯉魚門的街坊,相識後也引發一些想法,搞了很多點子,一齊玩,一齊鬧交,當中有很多片段,也有很多朋友參與其中,因此,會由不同的參與者就著不同的故事剪些不同的版本,再從當中看看產生什麼對話空間,除了以上兩片外,還希望有更多。
7.3 《將軍澳社區空間鬥爭史》──找了一群夜遊青年,自己也是夜遊青年,在晚上連下棋石檯都要被包起不准玩的將軍澳,到底社區的自主運用空間在哪裡?
7.4 《何家園開放日》 (片長:21min)
有關製作理念見上述放映部份
8)宣傳
每月出通訊以宣傳當月活動,透過網頁、8a報及到二樓書店派發單張對外發放。
9)資料庫
這個部份的工作原本有兩個希望,一是希望開一個平台讓一些較為靜態的同學參與;二是希望我的家園的參與者也知道多些社會裡正在發生的相關議題。不過似乎今年接觸到的同學都較為動態,另外也都關心時事,因此資料庫轉而變成搜尋相關的網上資料,也讓網頁的瀏覽者可以直接接收其他相關的資訊。
10)檢討:
我們將一月和二月當為檢討的時段,檢討整年的工作之餘,也思考來年的方向。
10.1 院校“曝光”程度
這方面可以分成四方面:
在與院校學生會合作方面,希望下年度與院校學生會的聯絡可以早些開始,以便大家配合進入院校的宣傳活動。
第二,我們希望主動聯絡院校內其他有可能關心此類議題的屬會/學會,如社工隊/基關組/社會科學學會等,看看有否可能擴大合作範圍。今年即獲嶺大社會科學節的邀請,前往放映,應可尋求繼續合作。另外,由於今年參與自力造屋工作坊的活動有中大和港大建築系的同學,她們亦表示很樂意幫忙宣傳及安排活動,來年可以嘗試將我們關心的社區建築/城市發展的議題帶入建築系裡。
第三,由於幾年來與院校老師之間發展的網絡,今年我的家園也獲邀到中大和嶺大放映,得到很好的反應。而我們其實與理大和城大的某些關注社會議題的老師也有聯繫,希望在來年可以爭取這方面的院校“曝光”。
第四,電郵宣傳,單張和捌a報的宣傳,也有助於邀請同學參與活動,應該繼續做。
10.2 民間團體之間的連結
今年的座談會/放映/區區有睇頭和鯉魚門的試點式活動,除了讓我們認識到很多關心這個議題的院校同學和社會人士以外,也讓我們發掘和保持了與一些民間團體或地區基層團體(/工作員)的合作關係,非常有利與中心以後引發同學參與社會時,一些接收有興趣參與實踐工作的同學的點。這些團體包括鯉魚門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油塘小童群益會青少年中心,葵盛東邨十二座街坊互委會,大澳文化工作室,茶果嶺鄰舍輔導會,路德會石湖社區發展計劃,灣仔街坊重建錄像組,民間博物館,自助組織發展中心,青年公社,有機生活,錄影力量,深水埗社區協會,樂施行動組等。
10.3 與外地院校的聯繫
因為一次關於台灣921災後重建的社區運動,結識了一些台灣大學城市及鄉村研究所的朋友,城鄉所由師至生在過去多年都在台灣做著與我們理想相近的運動,相信會非常有益於我們以後的工作。
10.4 進一步開放社運資源中心向社會關注的團體/個人提供資源的作用
由於我的家園系列活動的切面是由生活上的議題談到社會議題,進而思考運動的各種起點,某程度上擴闊了社會運動與生活的相關性,亦即是說把很多本來不會思索“運動”的朋友也包括進來,令他們繼續接收我們中心(不單止是我的家園系列)的資訊,也令到他們知道和會運用中心的資源,如書本/剪片機/開會地點/一個思索的空間。
同時,引發同學與非同學的參與者與民間團體的連結,也是我們持續為社會運動提供人這一重要資源的重要方式。
另外,這個系列活動也提供了一個平台給一些在這個教育制度下,沒有機會或選擇不會進入大學教育的青年,讓他們思考更多,參與更多,找到介入社會的借力點,也作為大專生作為既有教育制度所劃分出來的“得益者”對社會上被制度排斥的青年的一點回饋。
在這些方面,希望我的家園計劃明年仍可以持續發揮資源中心的資源平台作用。
10.5 人力問題
今年的工作屬於發展及嘗試性質,所以很多活動都是新,沒有太多本地先例可循,人力的須求過剩,令到中心的參與者在思維上和體力上都倍感吃力,但嘗試過之後,建議明年應可以縮減某些部份的工作,或專注於某些可以有延續性的工作,並將今年的工作紀錄整理好成為可以讓人查閱的資訊,當然,明年的具體工作會留待新同學的加入再一起討論。